打造第二大腦
理財職涯
更新於: 2025-11-16
作者: 提亞戈.佛特 (Tiago Forte)
出版社: 商業周刊
個人推薦指數:
「你將失去所有未經儲存的資料。 ——任天堂遊戲『退出畫面』訊息」
這是這本書某一個章節的引言,沒有想到遊戲裡的提示訊息,仔細想想其實跟自己生活對待資訊的狀況如此貼切,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無數的新資訊路過腦袋,該如何將這些資訊留為己用,是現代人很重要的課題。
這本書提到的第二大腦就是能幫助我們在茫茫資訊大海中組織這一切資訊的方法。書中提到第二大腦的四大功能,分別是:
1. 使我們的構想具體化。
2. 揭開不同想法之間各種新的連結方式。
3. 使我們的種種構想與時俱進。
4. 強化我們的獨特觀點。
「當你進入職場,對筆記的要求有了天差地別的轉變。你在學校學會的筆記方法不僅全然不管用,更與工作上的筆記需求南轅北轍。」
第二大腦的基本單位是各種數位筆記,筆記可以是文字、檔案、影片、圖片,涵蓋的範圍也很廣闊,可能是新聞、新知、工作文件、會議記錄等。
而如何有方法的紀錄筆記,作者提出了CODE方法。
Capture:獲取,保留有共鳴的資訊。
Organize:組織,如何快速簡單的分類,可以是後續會提到的 PARA 系統或是卡片盒筆記法。
Distill:萃取,找出筆記的重中之重。
Express:表達,秀出成果,應用以及別人分享,無論是對話、影片、文章都可以。
C 獲取:紀錄資訊書中有提到四個準則:是否對我有所啟發?是否派得上用場?是否與自己息息相關?是否令你意想不到?
「如果它沒讓你感到驚喜,那就表示你在某種程度上已對它有所認知,那麼又何必費心做筆記呢?」
O 組織:PARA
Projects:你的職涯或人生中正努力進行的短期任務。
Areas:你想要逐步掌理的長期責任範圍。
Resources:未來可能有用途的題材或旨趣。
Archives:來自其他三大類別的備而不用事項。
透過 PARA 系統的分類,大概只會有兩階的資料夾,而因為是數位筆記,所以要搬移也很方便。
寫完筆記時可以依序思考
1. 這一則筆記對哪個專案最能派上用場?
2. 如果對各專案都沒用,那麼它對哪個領域最有用處?
3. 如果對各領域都沒用,那麼它屬於哪種資源?
4. 如果不屬於任何資源,那麼就把它放進檔案庫。
或是先放在一個暫時的資料夾,日後整理,但切記不要花太多時間整理,否則很容易本末倒置。
D 萃取:「請把未來的你想像成一位要求嚴格、極為忙碌又很不耐煩的顧客,不會有時間去逐頁鑽研細節以找出滄海遺珠。」
在筆記上加粗或是螢光筆,甚至是整理摘要都是好方法。
E 表達:遇到新專案的時候,從既有的筆記找尋相關的材料,結合第二大腦的內容,能夠更快的連結資訊,也會更有創造力,
就我個人而言,筆記的系統化是我的痛點,因為筆記散落在各處,有實體筆記本也有數位筆記,光實體就有想說要有一本記錄完整內容的、一本記隨想的,然而最後都會被總總原因中斷,數位筆記更可怕,筆記存在各個軟體,用著各自不同的分類方式,想要找到當初的紀錄都得花上好一段時間,這本書提到的 PARA 方法看起來不用太花時間,是個我願意從今天開始嘗試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不要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無須堅持必定要擁有功能齊備的「完美」軟體再來做筆記。」
AP推書點圖片
